无私便是公,公而后能仁,仁而后能同体。
格物者格事物之仁理,而致知者致心中之仁德,格物致知实质上是求仁。这说明人与物在其生成的过程中是有差别的,因此形成不同的人性与物性,这是具体的性,即气质之性。
[18] 自然界有没有心的问题,是从生的学说中产生出来的一个很独特的问题(张载、二程有类似思想)。天地之心何所谓?在回答这个问题时,朱子说: 若果无心,则须牛生出马,桃树上发李花,他又却自定。就是说,朱子所谓本体,不是实体论意义上的本体,是作用、功能意义上的本体,即以生命创造的功能、作用为其存在,以其生命创造的原理为本体,这就是无体之体。仁虽然来源于天地之心、之德,但却是人的精神创造。[96]《遗书》卷六,见《二程集》,第87页。
具体到人与物上,则又有不同。宋代理学家二程以理释天,天者理也[1],认为天就是理,但理是形而上者。后因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,这种说法受到质疑,但是,改革开放的事实已经说明,儒学作为本土文化,至少与现代化并不冲突,正好相反,它能够成为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,发挥其重要作用。
按照儒家的设想,政统必须以道统为价值指导,而不是相反。在儒学发展中,学统始终未曾中断,儒学的价值系统主要是由学统接续和发展的。有人认为,儒家的以人为中心就是人类中心主义。自然界是有内在价值的,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由人来实现的。
人生观固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,已深入哲学层面,涉及人类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,如果只用科学方法去解决,那就未免太简单了。这里所说的生态,是包括人自身、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在内的整体生态。
这种理论建构,从总体上说,离不开西学的背景和影响。我曾经提出回到原点[1]以及开展儒学的深层对话[2],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。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,围绕核心价值展开深层对话,增进相互理解,更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发展,也更容易发现不同文化中的普世价值。天有创造生命的价值,且内在于人而存在,但不是神授说,这就是著名的天人合一说。
本文只提出其中三个方面的问题,谈一点看法。他们立足于儒学的丰富资源,吸取西方哲学的成果,运用独立思考,创立现代新儒学,使其具有现代形态。由此推而广之,在民族与民族、国家与国家之间,由于相互尊重和理解,能够实现和而不同、和谐相处的局面。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义,也是和谐的真谛,更是人的尊严之所在。
西方哲学重视和强调人的知性,发展出知性主体,由此确立人在自然界的地位。其实,中国过去也有三教之说,将儒教与佛教、道教相并提。
他们的选择取向虽不同,但是以西释中的进路则是共同的。这虽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,而是伦理意义上的平等,但它可以成为法律平等的价值依据。
[3] 这些看法涉及范围很广,都与儒学的核心价值有关,可说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儒学的核心价值。儒家有一句话:同归而殊途。在历史上,儒学曾经被意识形态化,但儒学并不就是而且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。如果说在儒家的某些原始经典中,有这方面的内容,那么,孔子正式创立儒学之后,除了汉代的董仲舒(董仲舒也不能归结为纯粹的宗教家)之外,就没有人持这种主张了,包括孔子本人。人有天赋的权利,却没有对自然界的任何责任和义务,人依靠理性,能够认识和征服自然界,为自己的利益服务。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,有所谓文化儒学、管理儒学、制度儒学、政治儒学、伦理儒学、美学儒学、生活儒学,当然还有哲学儒学甚至宗教儒学,等等。
这是融会古今、贯通中西,认识儒学现代价值的重要方法。理性主义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,建立了近代的科学技术与民主法制。
这应是现代文化多元化的真义。仁就是生,就是生意、天地之心。
按照这种进路,儒学的核心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,是不是变成了某种西方哲学的概念符号?儒学自身的特点如何体现?他们对中国哲学都有很深的造诣,也都有儒家哲学现代化的使命感,但是,他们创建现代儒学的途径和方法是不是受到西方哲学观、价值观的影响?这与一定的历史条件有关。但是,不能被归结为政治儒学。
这是可能的吗?我认为完全可能。现在,应当是觉醒的时候了。第三个阶段是多元文化对话时期。究其原因,儒学承担了意识形态的角色。
科学与民主,成为五四的两大旗帜,儒学则成为对立面,即愚昧和专制的代名词。历代儒家就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而言,并未放弃对孔子儒学的信奉,他们不仅坚持和发展了儒学的核心价值,而且发挥了批判功能,通过民间儒学在民众中广为传播,并扎下了根,成为人民生活的精神支柱。
现代新儒家对此也有很多论证。在当时的一些激进理论家看来,儒学对于解决社会政治问题,已显得格格不入,只能被称为历史保守主义(与文化保守主义并不完全相同,但这些问题还未提到日程)。
敬人者人恒敬之,这是道德尊严。我认为,越是深层的,越具有普遍性意义。
第二个阶段是中西文化广泛交流时期,儒学开始了新的理论建构。这就是说,作为最高真理的道,下贯而为德,德又凝聚而为仁,仁是道与德的集中体现。至于艺即文,则是仁的展开,如礼文、文德之类。这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解释,这更是心灵的沟通,即进入先哲的心灵世界,体会其生命智慧。
仁既是儒学的核心价值,又是生命的真实存在,是存在与价值的统一。其中,人居于中心地位。
综上所述,仁的展开是多层面的。在当今重新反思和评价儒学的时候,这一点尤其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。
其实,当时的一些学者和思想家已经开始思考这一类的问题,并进行了新的探索。以人为中心与人类中心主义不是一回事。